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 ——一年来全国各地思政课改革创新纪实

作者:lanke 时间:2020-03-19 17:23:59 点击:11089

  河南大学大一学生杨千艺至今仍在回味几天前的一场疫情防控网上思政大课。“宅”在家中快50天了,每天读着疫情相关的信息,她有些焦躁、困惑。直到看到主讲教师、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放出的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17年前父亲抗击非典的影像,一张是17年后长大的孩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身影。在冯秀军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杨千艺红了眼眶:“我突然感觉青春是可以延伸的。我觉得无聊时,我的同龄人们正成为这一代最勇敢的人。我能为国家、为自己的青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场“现象级”的思政大课,全国千万大学生“挤”进直播间,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也由此打上了与国家同向同行的烙印。

  用好思政的“盐”,才能讲出真理的“味”。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建设保障,为青年人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蹚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研究了一辈子的能源与动力,3月9日,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变身为思政课教师,向全国青年学子讲起“战疫中的科学精神”。

  在这段20分钟的视频中,81岁的老人讲述了在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一批批共和国建设者攻坚克难、逆行而上的励志故事,勉励广大青年面临困难时坚韧不拔、从容不迫,培养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拍摄“疫情中的家国情怀”微视频、开设“青年说·战疫情”微信栏目……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陕西不少高校制定了思政课线上教学方案,充分挖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生动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高质量、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思政课教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云端”讲到学子心底。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一堂好的思政课,要直面问题讲,更要贴着人心讲。一年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密集出台,全国各地思政课教师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要求,在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的技术和艺术上不断探索,蹚出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路径。

  入脑入心的思政课,要学理透彻。2019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精心部署、周密备课,高质量地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基本主线,共八个专题,老师们以广阔的视野、深厚的理论功底、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缘分”“近代结合”和“当代飞跃”,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学子们纷纷反映这门课如“及时雨”,解疑释惑、“非常解渴”。

  入脑入心的思政课,要因材施教。2019年冬季,在北京体育大学冰上气膜馆,思政课教师陈世阳和著名花样滑冰选手、北体大竞技体育学院教师张昊联袂,从“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价值观、“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体育地位观和“改革创新、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发展观三个方面,挖掘体育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与众不同的“冰上思政课”。

  入脑入心的思政课,更要因地制宜。一年来,教育部积极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打造思政课品牌项目,浙江的“课说浙江”思政课教学集体大备课、安徽的“劳动模范和工匠大师进校园”、广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精品思政课、四川的“‘精准思政’教学模式”等,广受师生好评。

  按下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加速键”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晓琳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准思政课教师”的教师。

  她主持的“熊晓琳名师工作室”,承担着每年培训高校思政课新上岗教师的任务。针对新上岗教师的需求和特点,熊晓琳设计了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思政课建设和师德教育、教学法和基本技能训练、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异地教学等五大模块培训内容。

  在教学法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微格训练”中,她把几个学员分为一组,每个学员上15分钟的课,其他学员听课后,对比自己互评。“我们也会把这15分钟录成视频,让学员自看自评,还把视频发给专家,由专家进行诊断点评。”熊晓琳说。有学员感慨,“微格训练”仿佛是给自己的教学做了一次“核磁共振”,授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年来,《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相继出台,为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按下了“加速键”。

  加速配齐配强队伍。长久以来,师资短缺、班容量过大等一直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年来,全国新增专兼职高校思政课教师1.8万名,其中专职思政课教师6000多名:“我们还在积极推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等上讲台讲思政课。”

  加速提升队伍素质。本科与硕士攻读政治学专业的杨小斌,曾认为自己在高中政治课上是绝对的引领者。但一次因为一个问题没讲解清楚,学生课下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本领恐慌”。“教学是相长的过程,也是学无止境的艺术。”这位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政治教师申请了清华大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开始了博士研究生的学习。

  加速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如今,很多思政课教师都爱登录新建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我们在平台创新设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邀请社科领域权威专家,指导大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在《求是》发表的重要文章共26篇,全年浏览量达90余万次,累计培训150万人次。”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筑牢思政课坚实发展的根基

  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让吉林省高中政治教师刘雪玲激动不已。在这份文件中,要求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还要求制定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

  “原来政治课经常被当作副课、无关紧要的课程,经常有老师‘借’我的课补课。现在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思政课建设,我期待更多的细则落地。”刘雪玲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一年来,各地积极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坚实发展筑牢根基。

  “编外教师”多了——各地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数据显示,2019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领导共讲课、听课、调研思政课200余次。有些省委领导为上好课,还专门调阅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案、讲义以及大学生课堂笔记,并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为授课作充分准备。

  支持力度大了——教育部会同中宣部在国家社科基金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精心研究设计选题指南,首批设立151个项目、支持经费3000余万元。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从2020年起,年度支持经费达到1亿元左右。

  “指挥棒”开始转向了——教育部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将教学效果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根本标准。

  “我们有底气、有能力开好、讲好思政课。”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教育部将实施攻坚行动,切实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办出思政课特色品牌:“我们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工作状态,深入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邓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