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公平之路上砥砺奋斗

作者:lanke 时间:2019-10-10 15:38:05 点击:15637

歌颂你礼赞你 广西南宁秀田小学三(5)班 覃弋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论·教育篇

本文看点

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执政理念、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向工农兵开门办学,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机会。改革开放后,从“效率优先”到“注重均衡”。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新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近14亿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一是扩大教育规模,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二是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三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四是拓宽教育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选择。

新时代,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党和政府始终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执政理念、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在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推进教育公平,有效阻止了贫困代际传递,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共和国发展史上的鲜亮标志与华彩乐章。大规模、大幅度地提高教育公平水平成为中国教育的最大成就,由此创造出以为民理念引领公平、以优先发展促进公平、以惠民政策保障公平、以规范管理维护公平的中国模式,为推动世界教育公平进程提供了经验。

教育公平之路的政策演进

新中国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演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探索发展的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扎根中国大地实现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生动的政策制度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向工农兵开门办学,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机会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毛泽东指出,大众的文化教育“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必须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向工农敞开大门,接受工农干部和工农子女入学。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首次将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纳入教育体系,教育公平亦首次成为正式的教育制度安排。

为了保障工农子弟优先接受教育,党和政府改革学制,举办工农速成学校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大力开展工农群众业余教育,推行识字教育,开展扫盲运动。这些方针、政策和措施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提高了劳苦大众的受教育机会,迅速提升了当时我国教育公平的水平。1949年,我国80%人口是文盲,小学净入学率仅20%,初中毛入学率仅3%,高校在校生仅11.7万人。到1965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迅速提高到84.7%,基本脱盲者累计超过1亿人。

改革开放后,从“效率优先”到“注重均衡”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当时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在此背景下,教育改革发展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效率优先”的政策导向,迅速推动了我国义务教育快速普及。义务教育在世纪之交实现基本普及之后,均衡发展就成为新的主要矛盾。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均衡发展作为新世纪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党的十八大要求“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党的十九大要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国务院2012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6年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

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推进教育管理创新,当普及是主要矛盾时,我们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把基础教育的发展权交给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当均衡是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与时俱进调整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调以县为主和省级统筹。为加快普及,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为促进公平,强调缩小地区、城乡、校际教育差距。这些政策调整,都适应了基础教育当时的情况。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时代。“有学上”的矛盾基本解决了,“上好学”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关切。伴随着这一矛盾和需求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政策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推进和实现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路径和方法。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是根本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根本原则,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根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根本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是根本动力,坚持服务民族复兴是根本使命,坚持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依靠。这条路,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引领我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努力让近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之路成就巨大

新中国的教育公平之路是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卓绝、努力奋斗取得累累硕果的不凡之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学前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覆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近14亿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

一是扩大教育规模,让每个孩子有学上。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办教育,规模是实现公平的基础。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机会。从绝对值上看,截至2018年底,我国有51.88万所学校,1673万名专任教师,2.76亿名在校学生,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从相对入学率、巩固率等上看,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1.7%,小学净入学率达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文盲率80%,农村高达95%,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6年。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2011年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些都是世界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第一个,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70年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2.7亿名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类人才,2018年国家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6年。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带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

二是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采取各种有力举措,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等“三个全覆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不断扩大资助范围,扩展资助领域,提高资助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资助学生6.2亿人次,资助总金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这是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切实体现。

三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免费后,均衡发展成为缩小地区、城乡、校际教育差距的迫切要求,也是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本质属性,成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截至2018年底,全国2717个县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占全国总县数的92.7%。截至目前,18个省(区、市)整体通过认定。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教育对口支援、高等学校定向招生等重大举措,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推动中西部教育和农村教育迈上新台阶。落实“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要求,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落实“通过教育脱贫一批”要求,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推进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切实缩小校际差距,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坚持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殊儿童受教育条件持续优化。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让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实现教师、学生“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应用,助力教育公平推进。

四是拓宽教育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选择。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要求增强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便利性,搭建起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努力创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选择。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1.02万所、在校生1555万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达到1418所。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提供更加多样的教育服务。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在校生达5378.21万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丰富教育供给。截至2018年8月,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设立或举办的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65个,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不出国留学”的途径。加强继续教育,创造更加灵活方便的终身学习环境,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广播电视大学等。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开放大学等,探索建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受年龄限制、宽进严出的新型高校。

新时代教育公平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在把牢方向中推进教育公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纵向衔接、横向协同,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

二是坚持精准施策,进一步在脱贫攻坚中推进教育公平。党的十九大号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推进教育精准脱贫”。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从面上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加大对老少边穷岛地区教育投入力度。要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提升发展质量,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要从点上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坚持以精准、全纳促公平,建立、完善、应用以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更好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要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入学升学机会。落实“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三是坚持提高质量,进一步在内涵发展中推进教育公平。我国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的新阶段,由大到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特征。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要进一步注重有质量的公平、高质量的公平,进一步注重内涵性教育公平、教育内部的公平,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要进一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办学条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建设一支“四有”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在深化改革中推进教育公平。坚持以制度、规则促公平,进一步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坚持以开放、融合促公平,促进教育系统向社会开放,学校回归社区,教育回归生活;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开放,打通普通与职业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线上与线下教育、公办与民办教育之间的壁垒,形成统一开放的教育体系。坚持以共建、共享促公平,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兴办和管理教育,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治理和供给水平。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深化考试和评价改革,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新时代,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富活力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从而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杨银付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研究员,王秀江系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10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作者:杨银付 王秀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