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9日,计划单列市5+2“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学校治理变革”高级研修班在江苏苏州举办。此次研修班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苏州市教育局承办,来自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武汉、苏州等地的400余位校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学校该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
高素质教师队伍创建是重中之重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障。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看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有三项重点工作要做:首先要把握好一个根本,即党对教师工作的根本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次要用好两个合力,一是相关部委的合力,特别是财政人社等部门,二是尽可能多地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再其次要打好师德师风建设这场硬仗。
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依然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以学前教育阶段为例,这是师资建设中的一个短板,任友群认为,全国每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达到20万人,完全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因为体制没有理顺,幼儿园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很多学前专业毕业生不愿意走进幼儿园工作。“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更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虞南,从教62年连续担任班主任与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她创立的“自学议论导学”教学法,42年不断发展影响深远。谈及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这位80岁依然在编在岗的老教师认为,江苏南通市委市政府为她及其他几位名师创造的良好环境,是她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无论财政宽裕与否,政府为老师花钱从不手软。你想搞教研,就可以一心搞教研,不用担任行政职务,这样我就不会分心,可以专心致志做老师。”
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必定会对未来的教育产生影响。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改善教育生态,做更好的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大脑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研究的物体,每一个区域有什么样的功能,它在什么时候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韦钰举例说,青春期的大脑发育就很值得研究,这时的孩子充满了活力,但易怒易敏感,容易发生暴力行为,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的大脑进行检测,从而寻找到更好地面对青春期问题的办法。“将实证性的科学方法应用到教育学研究中,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核心要素。”
技术的发展将引发行业的变革,一些传统行业会被取代,更多的新兴行业会被创造出来。那么,未来的人才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认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朝两个方面发展:更加专业和更加融合,即具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和具有专业背景的行家。“我们将在太仓新建一所学校,并在这所学校实施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将博雅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重复劳动都会被机器所取代,因此,具有创新和探索能力的人才会更加受欢迎。”作为2006年“上海千人计划”的入选者之一的刘非博士在这些年明显感受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比中美教育的差别,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经历的他认为,中国孩子还需要从小开始加强自信心及奉献精神培养。
立德树人是必须坚守的根本
面对未来,中国的教育必将发生变化,但在诸多变化中也蕴含着“不变”,与会专家及校长一致认为,这“不变”正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始终不会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成长出来的精髓,是当今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部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说,教育现代化必将遵循立德树人根本方向,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现代化,在这样的坚守下不断探索教育制度和治理的变革。
如何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不同的学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与实践。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江苏省苏州中学,则将首任校长汪懋祖提出的“修养标准”与现代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须“勤学业,有思想”。“勤学业”即勤修学业,逐渐养成独立研究的能力,“有思想”指思想纯正,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就像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的那样,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教师在前,小鱼尾随,学生在后,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校长卫新说。
作为江苏省一所农村学校张家港市南丰小学校长的俞亚萍,则希望将学生培养成“学识丰厚、心智自由、言行优雅”的人。为此,学校努力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2015年,该校成立了全国第一支乡村学校管弦乐团,聘请上海16位专业教师每周定时指导。10月20日,小乐手们应邀进京参加音乐会的演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奏响梦想的乐章。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目标、区域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靠党和政府的规划与投入,靠全社会的支持,更要靠每所学校的高水平办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于京天说,“用‘现代化’的标准去考量,什么是好学校,该怎么做才能办出好学校,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刘慎浩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30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上一篇:推进依法治校 加快实现治理现代化
下一篇: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
版权所有©博冠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园区大道一号
官方网站:www.ugcar.com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