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是新课改形势下一门独特的学校课程,也是校长领导力的体现。教师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校长要努力引导教师融入课改,提高其对课程的认知力和执行力,从而促进教师成长。
目标引领教师成长
学校建设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哲学,即学校的发展愿景、使命和育人目标等,它们是课程文化确立的基础,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经学校领导团队确立下来的学校教育哲学以及课程哲学必须通过多种形式传播,让这些理念植根于全校师生的心中,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准则。
学校发展思想的确立,使得教师能够自觉约束自己,凝神聚力,向目标迈进,这是大方向的引领。但前路迢迢,仅有大目标是不行的,还要有小目标的设定。校长引导教师制订学期个人成长计划便是一个可行的好办法。计划制订不在于过高目标,但要明确内容,可踮起脚达成,如读几本书、写几篇随笔、完成几个学生的跟踪培养、开发什么课程等。每位教师学期初制订计划,面向全校公示。学校要提示教师做好过程资料的积累,学期末分别总结展示个人计划实现情况。长期坚持,教师定会逐渐提高业务能力、研究能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制度规范教师成长
这里所说的“制度”,不是指学校普通的考勤制度,而是指课程变革形势下能保障课程顺利开发实施、调动教师投入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的制度,如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章程,工作坊的公约,课程或课题申报审批制度,基于课程新视角的课程开发、实施、完善制度,学科课程纲要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标准,班主任评价制度,基于课程视角的公开课制度,资源使用和存储制度,学校教师考核制度等。校长应将教师在课程改革下发生的教育教学行为都纳入学校的评价体系,用完善的评价机制约束教师行为,让教师在有约束的相对自由下茁壮成长。
课程牵动教师成长
在学校课程实施的进程中,校长可通过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引领教师成长。
围绕各种课程类型,不同教师组成课程发展共同体,进行课程的选择、创生。教师须依据国家及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兴趣爱好,在认真分析本校课程结构中缺少的课程类型的基础上,找准学校课程开发的基点,广开视角,创生课程。要完成这一过程,教师还需要储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用来指导实践。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备课重点将是合作文化下的思考和研究,内容将是学科课程纲要的制定、国家课程如何在本校的土壤生根发芽、校本课程的打造等。在国家课程方面,如何整合、补白、扩充、迁移,设置接地气的梯子,设计分层次的作业、研究性的作业,合理运用评价,将成为教师研究的新视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必修课程,还没有引起许多教师的足够重视。对于这类课程,学校要加大催化力度,在要求和制度上着重体现,且可尝试在此课程上打造出学校特色来,从而促动教师深入思考这一课程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研究这一课程如何更好地实时运行、发挥最大效用等。
在校本课程方面,围绕某一通过学习课程管理委员会审核的课程,课程发展共同体要从课程培养方向、具体目标、实施内容及过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堂评价、课程的修缮、课程资料的保管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磨,最后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情况,再进一步修缮课程设计方案,归档课程资料,形成精品教案或校本教材。
自生活催发教师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尊重与激励。教师作为生动的个体,在繁忙工作间隙,也需要休息调整,以冲淡长时间工作带来的倦怠感。这时,若学校领导能关注到教师精神上的隐性需求,独具匠心地设置一些教师生活课程,将会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对课程改革的热忱。
校长可根据学校条件,有效利用一些空隙时间安排教师的课间生活,培养教师兴趣与爱好。例如,在学校课间操时间开设教师健美操、瑜伽、舞蹈等活动类课程;每周安排两节教师兴趣自选课程,如书法、绘画、合唱、乐器演奏、摄影、茶艺、营养配餐等,安排学校相关教师(有条件的也可以聘请外校人员)授课;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社团,如教师诗社、艺术采风协会、教学创客联盟等;制作教师成长手册,等等。此外,还可以创设教师休息、展示、展演的情境,如设计一间温馨的“心灵氧吧”,配上鲜花、音乐与香茗,让教师暂时小憩;将教师的摄影、绘画、书法、模型等作品展示出来,记录精彩瞬间……
这些内容虽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实际上却都是课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隐性课程教育,向他们展示了教师生活的多彩,让他们更加了解教师、尊敬教师,同时在教师身上感受到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引发学生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遐想;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无声的尊重与体凉,更是一种鼓励与赏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校长要把教师成长视为一门学校必修课程,通过多种途径引领教师融入课程改革的洪流,提升教师课程素养,释放课改活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2日第5版
上一篇:高职有特色何愁学生没出路
版权所有©博冠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园区大道一号
官方网站:www.ugcar.com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