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定位未来教育治理变革方向

作者:lanke 时间:2020-11-12 22:49:08 点击:1537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教育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近日,在第五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开幕式上,长江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方平表示,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形势、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更多贡献。

论坛以“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为主题,从基础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治理、在线教育治理、智库建设与评价、国际教育等五个方面,研讨当前在新冠疫情与科技革命的双重冲击下,如何定位未来教育治理变革方向。

在主旨报告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表示,“新时代教育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实际工作中,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切实做到善用规划红利,彰显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治理,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陶宏提出“五个结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与推进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坚持疫情防控与推进教育各项任务的落实相结合,坚持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

新冠疫情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当前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一次严苛的“体检”。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凌云表示,教育评价过程化,是疫情期间我们获得的重大启示之一。线上教学异军突起,教育过程要重视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双重化,育人目标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吸取和应用,形成在未来不确定性社会中应具备的价值观、自我认知能力等。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未来学校教育治理重构关键有三:一是基于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观,内在规则约束下的契约管理将成为未来学校治理最重要的趋势;二是技术治理,人机协同,机器是教和学的工具、管理的工具,机器要解放人,而不能奴隶学生与教师;三是合作治理,治理参与力量不再是以学校科层化的行政管理为核心的治理方式,而是教师团队、家长团队、学生团队多元协同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在发言中表示,疫情对全球教育治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留学教育跌宕起伏;留学目的地将发生一定的变化,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将面临更多国家的选择;来华留学的动力将会增加;留学产业遭遇寒冬后仍会复苏;激发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将更加迫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亟待重新定义。针对这些变化,他提出,首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导向应该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形成高度契合,应该是双向交流,互学互鉴,共同繁荣。其次,“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应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再其次,加强各类高校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最后,要主动参与高等学校的国际化规则制定,彰显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表示,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加快教育智库建设,并为智库建设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支持,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东 实习生 吴田恬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2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