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梦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作为一所国防特色鲜明的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始终以“强大国防、繁荣祖国”为己任,勇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着力用新发展理念促进“五力”并发,助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求是求变,矢志创新强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要素。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力军,要聚焦“四个面向”,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自控。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强校之基,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融入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按照“搭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培育新引擎”的思路,通过打造“紫金人才体系”、构建“四型七类”职称晋升体系、激活创新人才“蓄水池”及扩大基础研究规模、面向重大重点项目配置创新资源等措施,聚力开展技术攻关、勇攀科研高峰,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17项,由学校担任总师单位研制的武器装备亮相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聚合力。协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系统观念的必然要求,它特别强调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而增强发展整体性。针对“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三全育人”等系统性工作,南京理工大学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正确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切实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学校致力于构建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格局,着力在优化调整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协调发展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兵器与装备、化工与材料、电子与信息三大学科群的辐射示范作用,引导优势学科向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加大基础学科建设力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目前有6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已探索出一条优势学科引领,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发展之路。
坚持和谐共生,倡导绿色挖潜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需要人类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和防护力度,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学校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部署,争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和示范区。一方面,学校大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通过升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推行公用房屋有偿使用制度、健全周转房申请使用与退出机制、提升水电管理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等措施,有效盘活资源、大幅节能减排,为师生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评水利部“节水型高校”。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有关学科和科研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集聚科研力量开展包括王泽山院士废弃火炸药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在内的“绿色军工”研究,大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科研与成果转化,不断突破环保技术难题,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智慧和行动支撑。
坚持兼容并蓄,厚植开放迸活力。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在以更加进取、自信、成熟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坚持开放办学,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南京理工大学多措并举推动开放办学,在打破学校的围墙、知识的高墙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辐射范围广、联结紧密的教育资源网络,持续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一方面,学校积极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多渠道、宽领域、高水平的合作交流,重点建设孔子学院、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欧亚研究中心等,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学校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特别是引智工作成效显著,两名外籍专家先后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一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另一方面,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不断深化对内开放,积极推进“一校三区”战略布局,广泛吸纳政府、高校、企业等参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深化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行业院所的战略合作,主动融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与南京市合作共建“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先后入选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及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办学活力和发展潜力得到切实增强。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共享增引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这为高校办学治校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应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始终把人民置于一切工作的最高位置。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南京理工大学坚持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紧紧依靠师生、不断造福师生、牢牢植根师生,大力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服务师生发展、优化办学条件等方面列出清单319项(目前已完成85%),聚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和广大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校园生态。此外,学校还十分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涵育功能,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深度挖掘和凝塑南理工“献身”精神,重点打造以使命文化、军工文化、奉献文化、暖心文化为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校成为富有人文情怀、充满精神感召力、师生共享幸福的精神家园,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汇聚起磅礴力量。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来源《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
上一篇:大类招生培养并非改革终点
下一篇: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