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资建设提质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时间:2023-05-22 09:15:01 点击:21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强调,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学校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场所。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对心理学师范专业或者学校心理学专业的建设。以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德育性”和“思政性”。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和基本方法存在着本质不同。以往带有德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解决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高等院校的心理学师范专业或学校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薄弱。因此,不妨积极借鉴世界很多国家实行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模式,即“学校心理学家”必须要接受六年的培训学习,包括四年制的心理学学士学位和两年制的心理学硕士学位。同时,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师资力量充足的院校积极增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博士,探索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本—硕”或者“本—硕—博”一体化学历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学校心理学家”。

  着重解决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少。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是“双肩挑”甚至是身兼数职,这是影响和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计划》强调,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这一目标应该引起重视并扎实落实。其次,心理健康教师的发展定位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教育活动。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聘等方面,心理健康教师受重视程度不够,削弱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个人成就感。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得到的同行支持与协作还不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高重视,学习并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例如在澳大利亚,定期同行咨询是所有“学校心理学家”专业持续发展的强制性要求。

  推进新时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提高全学科教师的心理育人能力,让他们也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把关人”。《计划》强调“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这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质量有赖于学校场域下的全体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师生互动过程中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减少在校学生师源性心理危机的产生。其二,发挥好课堂育人的主阵地,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全方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教育。为各个学科编制有据可循、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指南,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与各个学科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其三,建立起覆盖全员的内部培训模式及协作机制。将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训列为优先事项,重视本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示范与教育辐射作用,提高全体教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识别和支持能力。

  抓好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落实《计划》的关键一环。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卓越教师的师资队伍,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师范院校以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构筑富有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邢淑芬)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