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中国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题:中国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
中新社记者 张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观察人士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中国自身实践经验,更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
资料图:7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 中新社记者 张九玲 摄
理念贡献: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这一中国方案引起积极反响,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代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中国政府在1953年12月提出,既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也因被绝大多数国家接受而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践行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建飞说,新形势下中国依然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中国更应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引领作用。
“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外交延续积极姿态。”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分析说,习近平外交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外交思想,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方面,特别强调中国要对全人类作出贡献,“中国发展要推进世界发展”;另一方面,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实力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与当前国际格局转型的背景相吻合。
实践贡献:力推“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落实理念
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引领作用,既体现在积极倡导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人类共同价值,也体现在不断探索创新国际合作机制。近年来,中国通过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命运共同体,以及打造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国际机构和各类主场外交活动为代表的实践平台,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落实。
刘建飞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追求组织形式和权力关系,也不是哪一国单方面施加开发或援助计划,而是根据相关国家的需要共商共建共享,“完全是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今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的中度贫困状态,使全球贸易增加6.2%,全球收入增加2.9%。
今年上半年,由习近平亲自倡导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认为,这一创举立足亚洲、面向世界,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撑。
回应质疑: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长期以来,国际上不乏存在对中国的质疑,包括指责中国只会“搭便车”。这一经济学名词本义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但有学者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搭车”行为并非简单的获利,而是互惠互利的共赢。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早已是全球经济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同时,中国在合理范围内努力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以实际行动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宛如一块超级磁石,必将给世界创造更大的机遇。”阮宗泽说,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将为世界注入更大的稳定性和增长动力。他呼吁各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平等对待中国企业及留学生等人员。
王帆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始终不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体现了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彰显出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担当。(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