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中的痼疾亟待破解

作者:admin 时间:2018-11-30 04:53:44 点击:528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一判断切中我国教育评价的问题要害。唯分数和唯升学主要针对的是学生评价,唯文凭、唯论文和唯帽子主要针对的是教师评价。

唯分数和唯升学现象最早起源并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但近年来,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显现了,某些大学将考研率作为办学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指标就是例证。在基础教育领域,尽管新高考和新中考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显现对以往过于强调分数的教育质量观的纠偏效应,但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时的参考价值与适用面有限,从而导致其在全面评价毕业生素质方面的功能尚未得到全面释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现在仅在部分优质学校或办学声誉和质量较高的学校招生时作为参考的使用现状,只是改变了报考优质学校考生的唯分数成才观,但却同时强化了那些不参与此类学校综合评价招生或裸分报考参与录取的学生的唯分数观念和行为。

除了上述制度因素外,“妈妈的焦虑”也是唯分数和唯升学现象的主要推动因素。事实上,优质学校每年的招生计划并没有明显增长,但是与过去相比,如今却有更多的妈妈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优质学校。一是家长的教育期望上升了,二是家长的教育观和成才观的理性成分在下降。可见,“焦虑的妈妈”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其实助长了唯分数和唯升学现象。

以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分数为依据、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的录取机制自试点以来,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院校的青睐。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在录取时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院校和区域也正在逐年增加。这就充分说明了这种录取机制有一定的合理性、科学性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期望。

从当前试点工作来看,已经运行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均是围绕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和采集信息的。就这四个方面的外延和涉及面而言,已经具有很大的“容量”和“体积”,也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人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问题的关键是对于每一个方面应该包含哪些具体内容或信息,在不同的省域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刚提出来时,很多家长和校长一时摸不着头脑。其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就是在以前纸质档案袋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内容的电子版。因此,其所应有的写实和客观的属性依然存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本身并不能直接或自动转化为类似于学业水平的分数或等级,它的价值和功用主要在于可为上一级院校面试或面谈时提供问题线索或有关考生的背景信息。

作为省级信息平台,出于公平性价值诉求,信息的通用性和共性特征就自然成为首先要达到的标准。省级信息平台只能采集那些共同的写实信息。这样的好处是既做到了公平也兼顾了高效,但不足之处在于,未能采集和记录到学生除共性特征之外的丰富的个性化学习经历或行为表现。为此,学校有必要自行搭建符合本校学生特点和需要的信息系统。就两者的区别来说,省级信息平台以写实为基本特征,学校信息平台既可有写实信息,也可记录教师对学生各方面表现以及学习状态的价值判断。

此外,不唯分数并不是忽视分数在学习中的评价功能。关键是要去追求那些未来有价值的和可促进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分数。为此,很有必要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和改变试题,要尽可能地减少那些靠记忆就可得分的只能不断扩展学生大脑“内存”的题目,同时增加能体现学生大脑“处理器”性能的题目。只有这样,方有可能撬动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真正变革。当学生具备了高性能“处理器”的大脑后,也就学会了学习。到那时,今天困扰我们的究竟选考哪些科目以及个别科目(如物理)选考人数偏少的问题,就不再是主要问题。(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韩映雄)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