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课程群提升学生内涵品质

作者:lanke 时间:2019-04-25 11:43:45 点击:9997

4月20日,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在苏州举行,总结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美育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效,研究部署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编者

部长原声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发展美育最丰富的资源、最基本的根基,要做到在审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审美。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深化美育工作,要构建适应国情、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要求的美育制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作用。

近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陈宝生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和学校美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美育工作加速推进,育人效果持续增强,课程开课率不断提高,学校美育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资源保障条件持续向好,唱响了立德树人的“主旋律”,鸣响了改革发展的“主题曲”,奏响了协同育人的“交响乐”,吹响了改善条件的“集结号”。他强调,要认真研究,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主题,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更新观念、改善条件、凝聚力量,努力取得学校美育工作新突破。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智、体、劳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美育建设涉及政策制度、价值定位、育人导向、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推进机制、品牌项目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多元的领域。对于中小学而言,从课程建设入手,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来提升美育内涵品质不失为积极有效的改变之举。

从《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颁布至今,我国美育工作,尤其是中小学美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目前,教育部分三批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实现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全覆盖。据教育部网站消息,通过调查发现,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技能。义务教育阶段,93.5%的省(区、市)的音乐、美术课程总量达到了国家规定9%的课时数;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2.1%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但要清醒认识到,与中央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学校美育工作仍有不小差距,五育当中,“弱于体美”仍是客观现实。

整体来看,我国中小学美育建设或多或少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附着化”,智育为主,知识导向,讲授灌输仍然占据着很多课堂,美育往往作为智育的附着物;二是“偏狭化”,将美育简单等同于音乐、美术学科;三是“割裂化”,美育偏重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忽视了关爱与丰富心灵,忽视了培养与陶冶情感;四是“表面化”,一些地区简单满足于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只落实体现在课表上的学科,忽视了学科外广阔的美育空间;五是“差距化”,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尤其是部分农村中小学美育往往因重视不够、定位不准、课程资源缺失等,与城市地区学校相比,处于被忽略、被排斥的边缘。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立大美育的概念,多方协同,多措并举。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研究与逐步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美育课程群,而这一课程群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要明确包含音乐、美术在内的美育核心课程体系。音乐和美术是中小学美育的必修学科也是基础性学科,更是核心学科,这一点必须牢牢把握好,一定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开设质量,为美育打好底色。第二,要抓住学科渗透这条重要线索。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充分发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第三,以地方课程为载体,引入区域优秀文化资源。第四,在认真分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学校及周边资源,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校本课程。第五,因地制宜,发挥所长,“游学美育”。城市学校可以利用博物馆资源、城市展览馆、科技馆等场地开展审美教育,农村学校则可以转换思路,将目光瞄向富含美育价值的自然、社会资源,以及民间戏曲、民间手艺、乡村服饰、民歌民谣等。这样就形成了以国家艺术学科为核心,以多学科渗透为脉络,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两翼,以区域特征资源为补充的美育课程群。这样的课程群既打通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界限,整合了各类资源,对课程作出调整与创新,又使课程穿越课堂边界、学科边界、校园边界,形成了大美育观。

美育对于孩子而言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是他们提升生活品质、构建和谐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美育课程群的提出与构建支持并提升了美对于孩子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也为五育并举、协同推进、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5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