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教育摆在擘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的重要位置。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理念、制度、路径、文化等应如何呼应时代需求做出改变?“热点观察”栏目自今日起开启“奔向2035·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系列,将陆续刊登专家学者对这一话题的思考与探讨,以飨读者。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教育要实现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现代化是其重要部分。学校是教育的重要细胞,学校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理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方向。
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已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依法治校。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在此背景下,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实践者和推动者的校长们,则更应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变革。
首先,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面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积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加以化解,保障学校获得健康稳定发展的法治环境。如安全保障工作是学校第一要务,但又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是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事项。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构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学校安全法治保障体系。当前,教育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今年8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即希望通过法治方式,解决校长后顾之忧,给学校一个安全法治的保障。同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包括未成年学生保护问题、学校规章制度如何有效实施、教师教育惩戒权如何落实等,都需要积极通过法治方式,寻求破解之道,尽快为校长依法治校提供制度性环境。
第二,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在营造依法治校环境后,主要解决的是教育家办学的问题,这就牵涉到人事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职能范畴等问题。要让具备教育理念、情怀和办法的人走上校长岗位,要让校长有实现自己教育理念的必要的办学自主权,校长也要善于通过依法治校、章程建设,将理念转化为学校的制度、文化。比如当前,教师减负工作很受关注,其本质上也是让学校实现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使校长更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三,营造依法治校制度文化氛围。作为校长,要将自身管理经验、方法转化为长久制度,并制定好学校自身规章制度,使经验转化为可以长久实施的制度文化。如何理解依法治校呢?其一,依法治校成为学校办学、管理的基本遵循,并非简单地加强管理,而是依法从严管理、依法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所依据的“法”不仅仅指国家法律法规,也包含学校自主创设的、合乎法律的规章制度,即学校的“内部规则”。校长要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制定好学校内部的规则,使其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可用之物。因此,在制定规则时,要保证按照法治的原则与方式,体现民主、开放、公平、公正的要求,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其二,依法治校之“治”,是治理而非管制,校长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观念转型,要治理好一所学校,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而要充分聚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力量。其三,依法治校强调的是“校”,强调在治理过程中要体现教育特点、教育规律和学校要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所有规则的制定,都要紧紧围绕育人这样一个根本要求,才能使规则符合法律、符合规律,遵循教育规律。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一所现代化学校,首先应该实现理念之治,应该是一个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学校。其次,应该要体现规则之治。校长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在校内依法办事、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实现良法善治。同时,还要依据法律法规实现科学民主自治。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但绝不是说校长专制,而是指校长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好完善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真正体现现代法治的精髓和原则,使学生能够感知到法治的理念和精神。学校还要实现育人之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建设法治文化,人才培养是关键。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每一所学校都应成为体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精神的学校,实现制度育人、文化育人。
第四,构建基于依法治校的新型教育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育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描摹未来教育模样?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可以想见,未来教育体系将会是网络化的,学校不再是教育唯一的核心,而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围绕这样的教育需求,社会多元主体会进入教育体系,学校则会成为一个凝聚各方教育资源的平台。未来教育体系应是一个数字化教育体系。学校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化。未来的教育体系还应是个性化的,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每个学生的真正的因材施教,同时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均衡化目标,为每个孩子提供他们需要的教育。未来教育体系也会是一个终身化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未来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环,构建这样一个新的教育体系,需要重构许多概念,比如学校概念——未来学校不仅包括物理空间,还包括网络空间,由学校内部校长、教师与学校育人各方面所需的教育资源共同组成一个教育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化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信息化给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也可能很快会到来。校长们应当根据教育趋势变化,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变革路径,以从容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
(作者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本文根据他在2019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有改动)
作者:王大泉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3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上一篇:“真”是教育的生命线
下一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版权所有©博冠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东部科技新城园区大道一号
官方网站:www.ugcar.com
学院官微
学院官网
党建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