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之道

作者:admin 时间:2018-06-08 21:11:00 点击:7836

钱学森为孩子们签字留念。资料图片


钱学森在讲课。资料图片

2005年7月,钱学森对来看望他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十多年过去了,“钱学森之问”依然考问着我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勋业,树人为先。”我们今天刊文尝试给出解答。——编者

2005年3月29日,94岁高龄的钱学森,在病房里说:“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同年7月,钱学森对来看望他的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在大师成才中寻找答案

“钱学森之问”究竟如何解答?教育问题如何迈向新高?钱学森实际上已通过他的一生给出了答案。

千年国本,传承精神根脉

钱学森出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吴越钱氏家族。在成长中,钱学森无疑受到了传统家风的深刻影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理想精神、家国情怀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钱氏家训》中的价值观,“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钱学森一生做到了一以贯之、始终不渝。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百废待举,他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表明心志:“我是中国人,我到美国是学习科学技术的。我的祖国需要我。因此,总有一天,我是要回到我的祖国去的。”面对党和国家交给的时代重任,他毅然挑起了千钧重担,发出心声:“我个人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只能追随先烈的足迹,在千万般艰险中,探索追求,不顾及其他。”钱学森的身上,始终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彰显着“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廿载西学,开启思维源泉

钱学森20年留美,开展了一系列远远超前于时代的科学实践。20世纪,服务于德国的普朗特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普朗特最杰出的学生冯·卡门把应用力学从德国带到了美国,使哥廷根学派的传承发扬光大。钱学森来到冯·卡门的门下,成为哥廷根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并成为美国导弹、航天飞机、物理力学、现代智库的创始人之一。而哥廷根学派的精髓是,从扑朔迷离的复杂问题中找出其物理本质,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这些精髓被钱学森继承并不断发展。

系统涌现,织就大师摇篮

钱学森归国后,推动中国导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把中国导弹核武器的发展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他在太空标注了中国的高度,推动了中国载人航天的研究与探索;他开创了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科学意义的系统工程思想方法;他开创的“系统科学中国学派”实现了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大飞跃。钱学森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大成智慧的理念,慧眼识才,实现了创新人才的系统涌现,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了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其中不乏像孙家栋、王永志、郑哲敏这样的工程科技大家,而当选两院院士的,数量之多世所罕见。

巍巍中华的文化精髓在他的血液中流淌,源自西方的创新精神在他的思维中激荡,东方的“整体论”和西方的“还原论”所融合形成的“系统论”思想,成为钱学森自身成长和人才培养的思想精髓,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探寻教育新内涵

教育不仅仅是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思想、智慧与美好的情感。只有当知识与人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相统一时,它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此,教育就是以科学的哲学为指导,把理、工、文、艺结合起来,走向钱学森所提出的“大成智慧”。

拆除公私歧视壁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目前的教育生态,公办教育、民办教育还没有形成公平发展、竞争的模式。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促进了国家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在我国教育普及化、科学化、系统化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整个教育系统中,还存在民办教育体制灵活性受限、创新思路不被认可、办学条件支持力度不高、社会认同感不够等问题。对此,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教育生态引入四面八方的“源头活水”。

助人提高三个商数

对于一个成功人才的培养,需要智商、情商和位商的三商合一。

教育阶段是学习最敏感、最容易的时期,在关键期进行教育和培养,收效快。错过关键期,学习就会有困难。所以在教育阶段,要充分利用这个人类发育的黄金期进行深入挖掘和正确引导,以提高后天智商。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影响。高情商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及时化解和排除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胸怀豁达,心理健康。

人在一定水平的智商和情商的基础上,具有迅速且准确判断自身在周围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制定恰当决策的能力。一个人位商的高低决定于在对问题的处理中,能否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人际关系做出准确的定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恰当、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在过程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位商水平。

使人树立四种观念

处于需要教育指导阶段的人,需要建立正确观念,这种观念对整个人生的发展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孟子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非观,是指人们判断生活中形形色色事件是与非的看法或认识,是世界观的一种反映。钱学森曾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一生的伟大成就饱含着对祖国、对事业、对科学研究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正确的“是非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健康成才首要具备的观念。

树立健康的“名利观”。健康的“名利观”是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完成学业的必要观念。以平和的心态处理好名与利,是一个人以正确方式走向成功的必要素质。198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访华,特意提出美国可以派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来中国授予钱学森美国最高荣誉“国家勋章”。钱学森当时就明确表示:“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出境的,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我今生今世决不再踏上美国国土。”

树立严肃的“学习观”。严谨踏实地学习,主动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学业,才能形成求真务实的学习品德。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期间,一次考试,教授给钱学森判了满分,但钱学森发现,有一处公式的小错误教授没有注意,马上和教授说他的试卷有错误。后来,教授给他扣了4分。钱学森成为教师后治学也很严谨,一次考试,有个学生将第一宇宙速度7.8公里/秒写成7.8米/秒,钱学森十分严肃地说:“这个速度连自行车都比你快。这个问题我现在不提出来,以后就不光是流汗的问题,要流血啊,搞科学的要‘下笔千钧’!”

树立积极的“处世观”。一个人了解和掌握迂回的处世技巧和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在面对世事繁杂的时候,不再表现出紧张和畏惧,而是能够像欣赏艺术一样轻松、优雅地去应对。

教人处理五大关系

教育阶段能否协调好学习阶段的各种关系,不仅对其学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将决定他们未来事业的成功。要教人处理好学生身份与其他社会身份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继承前人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育人形成六种能力

这六种能力包括持续的辨识能力,即辨识自己在环境中定位的能力,既需要辨识自己身边资源的可用性,也需要辨识自己的发展机会,还需要辨识什么事情自己该干、什么事情不该干。有效的实干能力,即驾驭常规困难的本领。过硬的学习能力,即过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定位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驾驭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高尚的修养能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更需要一种高尚的情操,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修养。超人的团结能力,这是作为领导能否走向成功的基本能力。卓越的领导能力,即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团结他人、身先士卒的能力,应对自如的处变能力等。

系统思维助力教育发展赶超跨越

中国的教育要走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教育之路,正如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一样。西方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顺序是先航空后航天,钱学森回到祖国,面对中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抉择时,他坚决提出,中国可以跳过航空直接发展航天事业。正因我们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形成今天的“航天大国”,在太空有了属于自己的中国高度。

系统思维在新的高度和标准下定义共融共生的教育思维,教师和学生成为系统中的平级元素,师生之间达到共享,最终实现教育系统的整体提升。形成“处处皆学校、人人皆老师、时时可学习”的新风尚;从偏重知识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大班学习转变为小组讨论,从阶段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从文凭认定转变为实力认可,从教师主导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父母呵护成长转变为培养良好习惯。在教育的系统升级阶段,推进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的且发展没有终点的工作,可以借鉴系统工程法则作为实现教育综合提升的指向标,使教育能够逐步深化,迈向新高度。

统筹系统全局性

钱学森的教育系统思维表现在,他客观地把教育视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且内部也极为复杂的系统,并试图建立起从根本上全面解决教育问题的管理技术。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局性的复杂巨系统工程,即教育系统工程。他认为,“教育工程不是泛泛地讲什么培养人才的工程”,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把教育工程看作一门技术、一门组织管理、一所学校、一座高等院校、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中技校、业余学校、各种干部学校等)的技术”。需要凝聚包括政府、社会、市场和国际环境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全社会大力协同,实现“全人格教育”。

注重整体结构性

学校不能光教授书面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不仅进行社会道德教育,还要培养公民意识;不仅关注知识教育,还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仅培养逻辑思维,还要培养形象思维。钱学森经常说:“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

营造积极大环境

人才要有适合成长的土壤、环境和氛围,才能像雨后春笋那样不断“冒”出来。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时,有一次和自己的老师针对某一个学术看法有了面红耳赤的激烈争吵,气得冯·卡门拂袖而去。但是第二天年过花甲的冯·卡门向钱学森鞠了一躬,承认自己的错误。钱学森对这种民主的学术之风是念念不忘的。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在人格等方面有真正的自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创新。

树立正确决策观

在实业救国运动的影响下,钱学森毅然做出了人生第一次抉择,学习铁道工程。随后为了“航空救国”,钱学森改学航空工程。美国留学时期他做出第三次抉择,改学航空理论。当钱学森艰难归国,面对国家需要,他毅然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1982年,已功成名就的钱学森又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重大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可以说,钱学森一生的五次抉择成就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了中国航天。他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决策观,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学习目标去奋斗的力量。

通览整体时空观

随着市场经济运行的深入,教育也出现了功利心。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论是历史发展的脉络,还是世界发展的环境,教育都要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来不断校正,不能只着眼于当前教育的成绩,应从长远角度为我国的未来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传承民族文化。在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观过程中,教育的使命不仅是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兴旺和文明的传承。

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系统工程和大成智慧助力新时代的教育事业,需要以基础教育为起点,先行先试、快行快试。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正在陕西省西安市推动建设“钱学森系列学校”,推动创新人才从娃娃抓起,着力打造“幼、小、初、高”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以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为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培养“德智体美创、理工文艺哲全面发展、人机结合、人网结合”的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钱学森学校的建设,一定会为“钱学森之问”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铸就新时代杰出创新人才辈出的新高峰。

(作者系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07日第8版 版名:理论周刊·思想前沿  作者:薛惠锋

Baidu
sogou